中国科学院专家应邀到我院开展学术讲座

  

9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田小波研究员和梁晓峰副研究员在雁山校区逸夫楼01210先后作了题为《青藏高原壳幔结构探测》、《有限频远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及其在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应用》的学术报告。我院相关专业近3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

报告会上,梁晓峰副研究员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现状,指出可靠的地震层析成像反演需要两个条件:海量的地震观测数据及解释地震波信号的原理和方法;继而阐述了有限频理论能克服传统的射线理论的高频近似假设,更符合地震波传播的实际规律;并展示了有限频理论在青藏高原中部壳幔结构成像的研究成果。

田小波研究员主要介绍了当前获取地球深部结构的七种地震学探测方法,并详细讲授了每种方法的的应用范围及优缺点,最后对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来提供青藏高原中地壳低速、地壳流与高原侧向生长、东北缘地壳增厚方式、南北向裂谷的形成机制、Moho面东西向变化、板片撕裂、软流圈上涌的地球物理证据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和动力学探讨。

两位专家还与到场师生就有关学术和学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此次学术报告交流会现场气氛热烈,极大地拓宽了师生们的知识视野。

 

             田小波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梁晓峰副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田小波简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壳幔结构探测和高原演化的动力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中科院先导专项课题、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方法研究(接收函数方法、虚拟震源方法、剪切波分裂方法)和深部结构成像,以及深部结构与地表构造间的动力学关系研究。近五年来,第一作者在EPSL、JGR、GRL、Tectonophsics、GR、GSA Today、PEPI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  

梁晓峰简介:200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于2009年至2012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初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现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地震波形分析,地震定位,地震走时及衰减层析成像,以地震学方法为手段的地球上地幔结构及地球动力学研究,中深源地震相关的大陆岩石圈结构,陆陆碰撞相关的裂谷发育过程,陆陆碰撞及海洋岩石圈俯冲造山带下岩石圈接触关系。